05.11 我們為什么強調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懷?
情懷,初心,匠人,這些詞本來早就存在于我們的五千年歷史文化之中,也在歷代先人的脈搏中、文化中、典籍中時時閃耀著。直到這些老底被西方諸國特別是善于“拿來主義”的鄰國給沙中淘金,有意識的傳承、發揚并且堅持無限光大之后,我們才突然發現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那些老祖宗的數百年甚至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沉淀早已被我們清理了,并且時下還正在清理著。
然而,時代畢竟是在“進步”的。亡羊補牢亦未為晚也,于是一時間,各類線上線下的媒體都開始熱衷于情懷,初心和匠心了。各類沁人心脾的故事到處傳播,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文化上的反哺,從西至東,由外至內,就這么逆行了。
其實設計一詞,本是外來詞,在中國古代早有“法式”一詞,文化東渡后,由鄰國演變而來,再轉譯為“設計”。方法和形式,多好的稱謂。設法和計量,就多了很多機心在內了。當然這也是更符合現代人的心理活動罷。
而當“設計”一旦與情懷,初心,匠人這些讓人靈魂慢一拍的詞遇上之后會發生什么精神效應?最近偶爾在網絡上看到一組日本發行設計的明信片,似乎很能說明這個精神效應的結果,同時也不由得為設計師的匠心和創作點的挖掘點上一贊。
上圖:
如今已經過時的明信片,在上世紀80-90年代可是明星產品,在一年中多個節日中風靡于年輕人社交活動之中,傳達平日難以述說的情感。如今電子網絡時代,紙本沒落,人的情感的交流也漸漸流于形式,甚至浮夸。手寫明信片的那份溫暖和感情的投入,在電子明信片上,是永遠也難以傳達的。而明信片的接受者,也從一個故事和一個場景,轉變為手指輕按下的1秒鐘的冷冷記憶了。
曾記得上學時代給遠在另外一個城市的同學手繪了一張明信片,投遞出去。多年以后,大家各自成年,彼此在另一處城市見面,喝酒,寒暄。偶爾提起了這個小事,同學興致勃勃的說起收到那張明信片的故事,很多細節依然記得。很感慨,那張小小的薄薄的白色明信片成了彼此友情的歷史見證物,溫暖如昨。很難想象,現在的孩子,多年以后見面寒暄,同樣的場景,難道要求他掏出手機,打開電子email,說,諾,這是你發的明信片……
看設計,很多人往往流于形式,禁錮于眼界。再討論顏色,字體,留白,其實都很容易陷入到個人的審美角落中。就如同這些鄰國的明信片的設計,其實已經遠超脫于設計的形式之外了。因為它所設計的,是一個個需要觀者自動腦補的故事。
第一款猴子的設計,還只是有一只猴子孤零零的呆在溫泉中。多年后,同一個的場景,它的身邊多了一只小猴子。同樣的,織圍巾的小羊,多年以后,圍巾已經完工,戴在了脖子上了。這些有意味的細節,會串聯出很多有待想象的故事。發生了什么事?這個時空的空白就留給了消費者去想象了,說不定,還能引發幾個人有意思的對話也說不定。這個想象的空白,就是設計師需要傳達的品牌的情懷,產品的初心,設計者的匠心。
我想這位設計師應該也有幾許關于明信片的小故事珍藏在內心的吧。
情懷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它是一種融化的力量,是一種藝術上的通感。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總而言之,大設計,有大情懷。小設計,也同樣會有打動人心的小情懷。品牌是流動的,情感是流通的,讓品牌流通于時空中,并且在人的情感中孕育發芽,落地生花。這些才是一個品牌設計師應該去研究的吧?
再看看我們發行的明信片,例行公事,一臉嚴肅,幾乎讓人沒一點收藏的欲望和想象的空間。
-
www.gentargeting.com 發布。請勿抄襲,轉載請注明原文網址。謝謝!
暫無評論